有一個研究實驗,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A、B兩組,A組學生每學習二十分鐘休息五分鐘;B組學生連續(xù)學習,中間不休息。一個小時過后,A組學生還有繼續(xù)學習的愿望,學習情緒也比較穩(wěn)定,B組學生繼續(xù)學習的愿望則不如A組強烈,學習情緒已經出現(xiàn)了較大的波動。讓兩組學生繼續(xù)學習,再過一個小時后,A組學生的學習情緒稍有波動,B組學生的情緒則波動很大,已經出現(xiàn)困倦、疲勞的現(xiàn)象。再讓兩組學生繼續(xù)學習時,A組學生的學習愿望雖然不強烈,但還有繼續(xù)學習的可能;B組學生則提出抗議,沒有繼續(xù)學習的可能。從能夠堅持學習的時間上看,休息過的學生長于不經休息的學生。把另一個班的學生也分成A、B兩組,A組學生每學二十分鐘休息五分鐘;B組學生連續(xù)學習,中間不休息。然后讓兩組學生同時答一份一百二十分鐘的考題,發(fā)現(xiàn)A組的學生比B組的學生先完成。實驗表明,中間經過休息的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于中間不休息的學生。
作為家長,在指導孩子如何在學習中做到勞逸結合時,要注意以下幾方面。
1.掌握好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比例
學習和休息的時間要有一定的比例。休息時間太短,則達不到休息的作用;休息的時間過長,則會破壞學習的連續(xù)性。而學習時間太長,將不能保持很好的注意力,降低了學習效率;學習的時間太短,則不能立刻進入學習狀態(tài),并且不能保證學習的完整性。心理學的研究表明,通常情況下學習與休息的時間比為四比一時效果最好。根據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為三十分鐘左右這一點,可以得到每學習四十分鐘休息十分鐘最為合適。
另外,在連續(xù)學習和休息兩到三次后,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休息,這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。運動員的訓練也有類似的特點,在經過幾次短的休息后,要進行一次長時間的休息,這樣運動員的體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恢復,進而更好地完成下面的訓練專案,從而提高訓練成績。
2.固定學習和體息的時間
應該把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固定下來,這樣做的目的是形成條件反射。一旦形成了條件反射,每到學習時間,孩子會不自覺地將身體的各部分機能調整到易于學習的狀態(tài),休息時則會完全放松下來。固定學習和休息時間也有利于孩子安排學習內容,做好學習計劃。有計劃、有目的地學習,遠比無計劃、盲目地學習效果好。
3.休息時注意腦體結合
人腦有大腦和小腦兩個主要部分,一般情況下大腦負責記憶、思考等活動,小腦則負責運動。在長時間進行學習時,大腦已經感到疲憊,這時若再進行智力方面的活動就不合適了,會加重大腦的負擔。但此時如果進行一些體育活動,就能讓大腦得到休息,同時體育活動會增加血液中氧的含量,讓大腦獲得更多的氧,也給了大腦補充氧分的時間。因而在孩子休息時,家長要讓孩子進行一些體育活動,最好到室外進行,因為人長時間在室內.而室內的空氣不好,到室外活動可以吸入室外的新鮮空氣,同時也能讓室內的空氣有所流通。
4.利用生物鐘
前文提到生命是有規(guī)律的,這是一個客觀規(guī)律,違反客觀規(guī)律會受到客觀規(guī)律的懲罰。家長要注意掌握孩子的生物鐘,按照幾個高潮期和低潮期出現(xiàn)的時間安排孩子的學習與休息。但要注意,當孩子的生物鐘與我們的日?;顒硬幌喾蠒r,要及時進行調整。例如,有的孩子到了晚上十一點后才進入學習狀態(tài)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夜貓子”,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,孩子會因晚上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影響白天的學校生活,得不償失。對待這樣的孩子,在調整時要耐心、細心,一步步來,逐漸將孩子晚上的休息時間往前提,同時改變孩子在十七點到二十一點的活動內容。一般“夜貓子”型的孩子在早上有睡懶覺的習慣,逐漸地將孩子早晨起床的時間往前提,保證孩子的午休,經過一段時間之后,就可以改變孩子的生物鐘。